当前位置: 回到首页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党建动态    正文
红色走读(16)| 访铁军旧址,承红色基因
发布时间: 2025-08-05 浏览次数:

为深切感悟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传承和弘扬伟大革命精神,交通控制工程研究生党支部前往叶挺指挥部旧址开展红色走读活动。支部成员通过参观叶挺指挥部旧址,进一步传承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以“铁军”般的意志与智慧,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使命的青春华章!

叶挺指挥部旧址位于南昌市苏圃路1号的南昌二中内,原为心远中学的校舍,于1925年建成。该旧址是一座两层砖木结构的“工”字西式楼房,建筑面积907.20平方米,坐北朝南。楼前东侧有一棵粗壮的老樟树,枝繁叶茂。楼上设有军部办公室、会议室和电话总机房,楼下则是警卫部队的住房。

1927年7月下旬,叶挺率国民革命军第11军24师从九江来到南昌,将指挥部设在此处。7月30日下午2时,叶挺在二楼会议室召开了营以上军官会议,传达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武装起义的决定,部署了战斗任务。起义中,叶挺指挥第24师主攻驻守在天主教堂、匡庐中学、贡院、新营房一带的三个团的敌军,起义军所向披靡,充分展现了“铁军”的威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这栋“工”字楼进行了修缮,使其基本保持了原貌,并在1961年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997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

叶挺指挥部旧址是南昌起义的重要见证之一,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关键时刻的果断决策和英勇斗争,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也为后人了解南昌起义和叶挺将军的功绩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它时刻提醒着人们要铭记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党员感想

通过这次走访,我收获颇丰。从历史知识层面,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叶挺将军的生平事迹以及南昌起义等重要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这不仅丰富了我的历史文化储备,更让我对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在精神层面,叶挺将军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斗争意志以及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此次走访南昌叶挺指挥部中心,是一次生动的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它让我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汲取了奋进的力量,更加明确了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将以革命先辈为榜样,传承红色基因,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柯盼盼

叶挺将军的一生跌宕起伏,却始终保持着对党的赤胆忠心。从北伐名将到南昌起义领导人、从海外流亡到皖南事变后的五年牢狱,他始终坚守信仰、不改初心。指挥部旧址内,叶挺将军使用过的桌椅、电报机等实物陈列,勾勒出一幅鲜活的革命图景。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党员,站在这革命圣地上,我内心涌动着难以言表的情感波澜,我将把这次参观汲取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学习上努力进取,在工作中尽职尽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铁骨铮铮的叶挺将军和他的战友们,必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王雨婕

展厅里泛黄的电报手稿、磨损的指挥地图,无声诉说着1927年7月那个焦灼的午后。叶挺将军在二楼会议室部署战斗时的果断,24师将士们“铁军”般的冲锋姿态,让我们深刻理解了“理想信念”不是抽象概念。当听到讲解员说起义军仅用三小时就突破敌军防线时,同行的同学感慨:“科研攻关也需要这种精准布局、协同作战的精神。”作为新时代研究生,面对学术难题、社会需求,更应传承这种迎难而上的锐气。实验室的通宵达旦、论文修改的反复打磨,正是另一种形式的“冲锋”。走出旧址,楼前的老樟树仍枝繁叶茂。这次走访让我们明白,学术之路需要扎根历史沃土,把个人研究融入国家需求,才是对革命先辈最好的告慰。

——余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