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椒,有这么一名学生党员:他是在新生科技展中让你眼花缭乱秀操作的“小演员”;他是“家电小门诊”志愿维修中“妙手回春”的“大夫”;他是“电子实践制作”讲堂中激情澎湃的“小老师”。他是热爱专研、钟情创新、志愿公益的一名普通大学生,也是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就是2014级电气工程专业学生,2018届优秀毕业生周佳新。
大学四年,他日积跬步、几度耕耘,用汗水浇灌着属于自己的创新之花。正如他的名字所说,他推陈出“新”,在创新之路上渐入“佳”境。他先后荣获第十一届“恩智浦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二等奖,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二等奖,第十届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竞赛全国二等奖、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竞赛全国三等奖等国家级奖项五项,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西赛区二等奖,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江西赛区二等省级奖项八项。
新生科技展上,自动驾驶的小车,让他深埋多年的创新“种子”渐渐苏醒、萌芽,创新热情一触即发。在电子创新基地完成了一些基础培训后,他便组建了智能车队伍,开始“基于红外检测的智能循迹小车”的项目。由于缺乏经验,频频碰壁,他如饥似渴的汲取着各种资料中的“营养”,对待新知识求之若渴,面对困难保持着积极心态,为了梦想而默默努力着。白天,他穿梭在图书馆;夜晚,他出没于实验室。小车也很“争气”,为他赢得了全国赛的资格。荣誉也承载着责任,这是一个更加艰辛的挑战,原本奔波的身影变得更加忙碌。夜晚,他和队友们成为电气楼的守夜人,他们感受过南昌的三伏天,也体验了南昌的寒冬夜。
他发现家乡道路崎岖、多弯,转弯处因为植被、岩土等的遮挡,致使盲区极大,无法预知弯道内的情况,每次路过都胆战心惊,也曾有过事故发生。这让他产生了利用科技手段,“透过”盲区获取弯道内交通情况的想法。
有了想法之后,他开始参阅资料。项目初期,方案的确定成了难点。传感器的种类、控制算法的选择、整体结构的布局,都需要进行大量实验。在确定车辆检测方案时,指导老师的车便成了试验对象。他和队友在校园里亲自充当试验对象,持续三天试验才确定行人检测方案,决定采用微波-红外双鉴传感器,这种方案不但能减少误差,还能探测出山区大型动物。系统整体方案确定后,团队开始熬夜加班。项目成型后,团队顶着烈日在校园里做初步试验,发现设备的形态依然需要进一步改进。于是他找到机电学院的朋友请教,设计图纸,到加工厂家定制加工,给设备做了一套“帅气”的“衣裳”,队员们自豪的在设备前合影留念。最后,为了验证设备的稳定性,他们将设备运到梅岭做实地试验。经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最终得出了一套适用于低等级公路弯道盲区交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
担任电子科技协会会长期间,他先后组织校级科技竞赛六次,累计参与人数超过一千人,其中智能车竞赛被央广网、大江网等十余家网站转载报道;组织参与科技下乡、志愿维修近十次;主讲科技类讲座六次;开展各类科技展近十次,2017年五四科技展中,获省委鹿书记莅临指导并夸赞。个人获评“华东交通大学先进社团工作者”、“华东交通大学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荣誉称号。电子科技协会获评“全省高校优秀学生社团文化精品活动”、“校级雷锋服务队”、“校五四红旗团支部”等荣誉称号,并入选华东交通大学社团最高荣誉“精品社团创建单位”名单。
大学四年,他在“花椒”学到了很多。“就是不断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学自己想学的知识,做你所想便是充实。”他这样解释如何充实大学生活。的确,大学四年,他正是一直朝着心中所热爱的东西前进。
在人生征途上,他将始终秉承茅以升老前辈“爱国、奉献、奋斗、科学”的精神,追逐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