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5月7日,我院第三十八期党课第二讲于113教室顺利开课,特邀请我校马克思学院徐杰玲老师主讲,为党课学员们带来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为主题的精彩一课。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那么,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一、“层次分明”的教育作用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基石,关乎整个人类发展的未来。因此,总书记在北师大的讲话中重点强调:“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
徐杰玲老师就“人类层次”、“国家民族层次”以及“个人发展”三个方面,充分讲述说明了,教育在当今时代下的重要意义,她表示,教育从古至今都对人类的发展、对于国家的进步起到了意义非凡的作用,而对于个人来讲,拥有受教育的机会,珍惜受教育的机会,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唯一途径。“希望工程”小女孩苏明娟能够通过教育,通过自身的努力走出贫困的山区,考上安徽大学,一直到今天成为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团委副书记,继续为国家和民族奉献青春,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
二、“以人为本”的教育本体论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正所谓“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教育的本体是学生和教师的密切联系,尊师重道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学生与老师拥有深入的交流,知识才有流动的空间和渠道。
1937年11月30日,毛泽东在祝贺徐特立60寿辰时深情地写道:“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习近平在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时听说陈秋影发表了新书的时候,亲笔写给恩师谢了一封短小却意义深远的信件:“陈老师:您好!来信收悉,非常感谢您赠送的儿童文学著作,并对老师在退休之后依然辛勤耕耘不止感到万分敬佩。尊师敬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如毛主席对徐特立老人所说的那样:您过去是我的老师,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将来还是我的老师。老师的恩情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通过列举诸多名人与恩师之间的故事,徐杰玲老师表示,尊师重道的传统文化,体现了教育的重要性,更加体现了作为教育主体——教师在教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教导学生成为拥有过硬本领的技术者,更加重要的是,通过教育能够让学生成为“品学兼优”的人,成为一个真正“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的青年。
三、“人人出彩”的教育公平论
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到:“要积极鼓励青年到艰苦的一线吃苦磨练、增长才干,放手让青年在重要领域和重要岗位上攻坚克难、施展才华,积极为青年创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发展条件。”
在目前的阶段,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存在“不均等”的问题的,每个人“受教育”的资格是均等的,但教育的资源却是不均等的,面对这样的问题,党和国家也一直在致力于稳步推进的解决方案。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悬崖村”,72户人家居住在这里,处于美姑河大峡谷断坎岩肩斜台地,海拔1400多米,与地面垂直距离约800米。在事件被发掘后,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一条钢梯安装完成,这条钢梯已经大大改善了条件,在提供安全保障的同时,攀爬的时间比以前减少了一个小时。
扶贫先“扶智”,只有以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为基础,才能够更好地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只有加强教育才能让更多的人摆脱贫困。
四、“文化自信”的教育动力论
世界四大文明中,唯有中国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次次战胜灾难、渡过难关,历经5000多年,绵延不断,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迹,其根本在于华夏民族产生和形成了,一脉相承且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盛的力量之源。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刻、更持久的力量。”
在会见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时候,习近平说:“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或者更早。中国的文化是没有断流传承下来的。”特朗普问道:“所以这就是你们原来的文化。”习近平回答道:“对,我们这些人也是原来的人。黑头发、黄皮肤,传承下来,我们叫龙的传人。”
五、“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论
理查德•莱文是享誉全球的教育家,曾在1993至2013年任耶鲁大学校长。他曾说:“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只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锤炼品德修为。”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
徐杰玲说,道德共识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教育的目标就是塑造出本领过硬的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有才无德”是社会的“危险品”,只有“有才有德”才是真正的“精品”。她希望,每一位学员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当中都能够拥有“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根植内心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