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陈涛,男,汉族,中共党员,2017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铁道电气化)学生,目前于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曾于华东交通大学任日新网新闻出版中心助理编辑、新闻出版中心中文编辑、《交大青年》杂志社产品经理,中国大学生在线校网通通讯员,先后任电气学院新媒体中心副主任、院长学生助理、党委新媒体中心主任。研究生期间于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研究生会宣传部部长、研究生会副主席、辅导员助理。
他以自身不懈的努力斩获诸多奖项:
在2013——2014学年,他荣获校三等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三好学生、江西省英语竞赛优异奖。在2014——2015学年,他荣获校二等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第一届轨道运输调度模拟大赛优胜奖。在2015——2016学年,他荣获校一等奖学金、三好学生、华东交通大学“第三届手工艺大赛”一等奖、第四届双基智能车大赛三等奖、第十二届双基电子设计制作竞赛三等奖、华东交通大学日新网先进个人。在2016——2017学年,他荣获校二等奖学金、三好学生、国家奖学金、优秀毕业生。在2017——2018学年,他荣获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新生入学一等奖学金、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一等奖学业学金、优秀研究生、优秀三助研究生。在2018——2019学年,他荣获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一等奖学业学金、明诚奖。
与文字结缘,汗水灌溉成长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加入了华东交通大学日新网新闻出版中心(现隶属于党委宣传部,是花椒的官方全媒体组织),从那时起就踏上了校园记者这条路,一走便是三年。“2013年那会儿,日新网新闻稿件还是采用手写的方式,经过编辑改稿后才转化为电子版稿件上传至交大门户网站上”,他回忆道,“当时日新网办公室在北区经管学院后面,而自己宿舍在南区,加之电气专业课程比较重,所以每次都是趁课余时间写完稿子,再利用中午或晚上的时间送去北区日新网办公室,有空的时候再听编辑讲稿。”在几番讲稿改稿后,编辑同意直接用手机或者电脑撰写稿件,但是面临一个问题:当电脑出现故障或者忘了保存,好不容易码好的文字顷刻间全无,前所未有的崩溃感便瞬间袭来,相信这是每个和文字打交道的人都能有所体会的事。
他说:“我专业与新闻完全搭不上边,其实好几次想过放弃,还不如去干干其它对自己专业有所帮助的活儿。”但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因为他明白要站好每一班岗。2013年9月至2016年6月期间,他先后任华东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日新网新闻出版中心记者、助理编辑、中文编辑以及中国大学生在线校网通通讯员,并兼任《交大青年》杂志社产品经理。他尽职尽责,脚踏实地。在任职期间,他活跃于学校的各个角落,以学生负责人编发《校友通讯》杂志一期,参与编发《交大青年》杂志、报纸各一期,负责编辑采写各类新闻计100余篇,并与校外媒体(南昌大学昂扬记者团等)进行交流,参加江西校媒换届大会……正是因为自身的努力,他才在新闻的路上越走越远。研究生期间,他担任实验室网站管理一职,撰写实验室春游、毕设答辩等新闻稿,得到了实验室老师的一致认可。
转战新媒体中心,只因一份热爱
2016年9月,他任华东交通大学电气学院党委新媒体中心主任,负责管理运营电气学院“华东交大电气青年”公众号,创立“华东交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花椒电气学工”微信公众号。在其任职期间,他带领团队多次发布原创推文,阅读量、点赞数均有较大提升,并多次跃居校学工系统网络文章影响力周榜前三名。“我觉得在运营微信公众号时,我不觉得累,甚至享受其中,可能我是被电气耽误的自媒体人。”他开玩笑道。此外,他还担任院长学生助理,整理校友信息,组织参加校友讲坛、制作校友返校H5页面数篇。
超炫酷的gif|在交大,一分钟你能做什么?
推荐一个性价比超高的学院!
研究生期间,他先后任院研会宣传部部长、副主席,负责运营“西南交大交大电气研会”微信公众号,粉丝数量上涨270%,图文平均阅读量提高400~500%,并组织举办研究生迎新晚会,借助微信墙活跃现场气氛。正是他的努力,学院研究生会的宣传力度上了一个新台阶。
当然,在沉重的学生工作压力下,他还游刃有余,在学习上也并没有荒废,平常也会挤点时间出来看看书,也算作是换换环境吧,让自己稍微转变一下思维。本科期间,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先后获得校一、二、三等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以及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并以专业排名前5%的成绩保送至西南交通大学,师从刘志刚教授。
研究生期间,他以学生第一主研省部级科研项目一项,第二主研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一项,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各一项,曾获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3次、优秀研究生及明诚奖等称号,并以学生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两篇申请发明专利一项。
谈起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时,他提到,他曾次前往长沙磁浮中心进行调试采取数据,有一次他与同济大学、中车株机的几位老师一同采数据,从12点磁浮出车,直至凌晨4点多才结束。“说实话,这是我头一次这么熬夜了,但是挑战来了,你只能硬着头皮上。”如今研三的他也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目前已成功签约至中车株洲所时代电气轨道交通技术中心,他还将在学习的路上继续前进。他的“打了鸡血般”的状态让我们看到了“日新其德,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在工作与学习双重挑战扑面而来时,他只能回击,秉承着党员精神去奋斗!
寄语
东北大学某教授在一次分享中说,大学生创业者要挑战自己的坚持,失败了也是一种胜利,因为他证明你现在选的这条路可能走不通,年轻虽然没有经验,但年轻给了你最大的试错资本。大学四年过得很快,学有余力时尽量多多去尝试,万一成功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