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回到首页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党建动态    正文
重温党史 · 再明初心 | 时代回声——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发布时间: 2021-03-30 浏览次数: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20日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于1984年10月20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会议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不仅突破了马克斯和恩格斯的关于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的判断,而且科学地和辩证地阐述了在商品经济内部计划手段特别是中长期规划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性。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观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决定》共有十个部分


一、改革是当前我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改革是为了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三、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四、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五、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充分重视经济杠杆的作用;

六、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正确发挥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

七、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八、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进一步扩大对外的和国内的经济技术交流;

九、起用一代新人,造就一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干部的宏大队伍;

十、加强党的领导,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还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全面改革,不仅在经济体制领域将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还将改革由经济体制改革扩展到比较广泛的方面,例如比较重要的领域是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军队的精简整编。

改革是时代的最强音,改革开放是最伟大的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又艰巨的历史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产生的开端,是一场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历史新篇章!


党员感想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的伟大历史性转折,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当时改革主要是在农村进行,收效十分显著,而十二届三中全会所面临的任务是在继续深入搞好农村改革的同时,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跟不上,不仅会阻碍农村继续前进,而且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次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不但向全党,全国人民展示了全面改革的蓝图,而且将城市改革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提出了系统的意见和措施,把这个复杂的工程具体化。贯穿在这个决定的一条红线就是“实事求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

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们要从中总结经验,争做先锋模范作用,敢于挑战,敢于拼搏,敢于承担责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会是参与者,贡献者,我们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去奋斗,不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要努力做到实事求是。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的顺利实现。


——电力牵引学生党支部 季礼


通过学习本次时代回声内容,我学习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提出并通过了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政策,适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人民的迫切愿望,它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对推动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充分认识到只有改革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作为共产党员,我们需要有改革创新精神,要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树立创新无止境的意识,不断适应新时代、胜任新使命,唯有练就过硬的改革创新本领,才能一马当先、勇立潮头,披荆斩棘、迎难而上。

我们要一以贯之地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以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电力牵引学生党支部 姜志海


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利用辩证观看待我国经济体制,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手段特别是中长期规划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性。

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而过分的自由市场又会导致资本的产生,形成垄断,优胜劣汰,导致贫富差距加大,两极分化严重。

因此一边要促进经济的活力,一边要阻止恶性竞争,打压垄断。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增强市场的活力。


——电力牵引学生党支部 江子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