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回到首页    学术科研    科研动态    正文
学术报告第202001期 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走进高校系列研讨会”(第13期)“工业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研讨会系列报告
发布时间: 2020-09-19 浏览次数:



一、会议时间和地点

1、线下

2020092008:30-17:00

地址:华东交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会议室#10-403

2、线上

请提前下载腾讯会议,并点击链接入会,或添加至会议列表:
说明: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Tencent\QQTempSys\[5UQ[BL(6~BS2JV6W}N6[%S.pnghttps://meeting.tencent.com/s/lB3IvBOc06Kk
会议 ID232 495 713
会议密码:666888
会议主题:CAA青工委走进高校系列研讨会”13
会议时间:2020920 07:40-17:40

欢迎各位同仁莅临!欢迎学校师生参加!

二、会议报告

报告一

报告题目:航天器姿态系统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分配研究汇报

人:胡庆雷,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报告人简介:

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飞行器导航、制导与控制等领域应用基础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国防基础科研重点项目等1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多项奖励;担任国际SCI检索学术期刊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多个期刊编委。

报告摘要:

分析航天器自主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这一领域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研究现状。针对航天器自主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问题,讨论了一类容错控制方案并研究了整个闭环系统稳定性,分析所提出的控制策略应用于航天器姿态系统进行数值仿真与地面验证系统可行性与有效性。展望航天器智能自主在非合作目标控制这一领域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现状。

 

报告二

报告题目:自主无人系统群智控制

人:吴元清,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工业大学。

报告人简介:

现任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广东省珠江学者青年学者人才支持计划。研究方向为无人驾驶、机械狗智能控制、医工结合。发表SCI期刊论文31 篇,其中5篇国际期刊学术论文入选ESI-TOP 高被引论文,并且以第一作者发表1本英文专著(Springer 出版社)。担任国际高水平SCI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ust and Nonlinear Contro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nsors,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ControlICIC Express Letters, Part B: Applications (ICIC-ELB)Associate Editor(编委)职务。

报告摘要:

自主无人系统已成为《中国制造2025》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的重点支持研究领域。随着自主无人系统的应用环境与任务要求进一步多样化、复杂化与智能化,现有的自主无人系统建模与控制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日趋复杂多变的任务需求。针对自主无人系统设计,提出了自主无人系统的机械设计、加工制造、电路板设计、集成组装4个流程。针对智能控制算法应用,将算法应用于智能无人小车,自主研制了智能无人小车的电控系统、通讯系统、定位系统,视觉处理系统、上位机系统和群智控制系统这6个主要系统,实现了智能无人小车的电机驱动与控制、信息采集与信息传输、室内外定位、视觉图像获取与处理、远程控制与数据分析,群智协同控制与平台搭建,并通过机械、电路、视觉、软件和云平台实现了这6个系统。

 

报告三

报告题目:脑机交互

人:何良华,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

报告人简介: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入选首届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项目,中国图像图形学会青工委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视觉专委会委员。研究兴趣包括基于图像的认知计算、脑机接口、机器学习、无线通信等。已发表论文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2项。以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参与获得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担任国际期刊《Current Neuropharmacology》的客座编委。

报告摘要:

2020828日,马斯克名下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的活猪实验又一次将脑机交互技术推上新闻热点。实际上,脑机交互是近年来最受关注的人机交互方式之一,也是解读的直接体现。通过采集脑部最原始的认知活动信号,经过建模、分析,实现脑、机直接交互、控制等各种功能。此项技术可用于人机共融控制、康复医疗、脑机交互等诸多领域。本报告将探讨脑机交互研究的概念、内容、进展等,并简介本课题组在此方面的部分工作。

 

报告四

报告题目:面向高铁装备安全的状态估计与故障诊断技术

人:何潇,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自动化系。

报告人简介:

研究方向为网络化系统、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在国内外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60余篇被SCI检索,Web of Science 被引900余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各1项,201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现任中国自动化学会高级会员、IEEE Senior Member、美国Sigma Xi荣誉研究会Full Member,并任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等多个国际期刊的编委。目前为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云控制与决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技术过程的故障诊断与安全性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曾获2010年美国Sigma Xi荣誉研究协会GIAR奖、2012SAFEPROCESS国际会议的Frank最佳理论论文提名奖、2015年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及2018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报告摘要:

围绕提升我国高铁装备的安全性这一迫切需求,进行了状态估计与故障诊断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针对带宽约束及数据链路故障等非理想信道对分布式状态估计带来的挑战,提出了基于新息度量和性能上界优化的系列分布式滤波新方法,降低了现有分布式估计中带宽与能量的过度消耗,为高频采样数据的传输利用提供了新途径。针对闭环下故障诊断这一公开难题,揭示了开环故障诊断方法在闭环系统应用中的失效原因,提出并证明了基于历史观测数据的有效改进方法。突破了间歇故障小幅值、短持续时间所带来的诊断瓶颈,在国际上率先给出了间歇故障可诊断性的判据,建立了随机动态系统间歇故障诊断的系统性研究框架。相关系列成果在高铁桥墩沉降监测、高速列车制动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上得到了实际应用。

 

报告五

报告题目:分布式优化及其在智能电网的应用

人:杨涛,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大学。

报告人简介:

2012年获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博士学位;20122014年在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仼职博士后;20142016年在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先仼职博士后,后晋升为Scientist20162019年在美国北德克萨斯州大学仼助理教授;2019年入选国家青年高层次人才类项目,加入东北大学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工业人工智能、智能优化与控制一体化、信息物理系统、分布式协同控制和优化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等。在国际权威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IEEE汇刊和IFAC会刊论文20多篇。现任《自动化学报》副主编、IEEE控制系统协会和IFAC多个技术委员会委员。曾任Annual Reviews in Control等多个杂志客座编委。2018年获美国橡树岭大学联盟Ralph E Powe青年教授奖;作为导师获第14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rol and Automation国际会议最佳学生论文奖。

报告摘要:

分布式优化算法通过多智能体之间的相互合作协调来解决大规模的优化问题。与传统的集中式优化算法相比,分布式优化算法更为灵活、方便、高效。分布式优化算法在电力系统、交通系统、信息物理系统等领域有广泛应用。本报告首先回顾和总结现有的分布式优化算法;接下来,针对智能电网中分布式能源的最优协同控制问题,提出两种分布式协同优化算法,并严格理论证明了算法的收敛性,同时在典型的IEEE-39节点系统中进行了验证。

 

报告六

报告题目:数据和知识驱动的城市污水处理出水总磷在线检测

人:韩红桂,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工业大学。

报告人简介: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污水处理过程智能优化控制,先后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等;研究成果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撰写专著2部;获得授权美国/中国发明专利30余项、软件著作权30余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等。现任“数字社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计算智能与智能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环境感知与保护自动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自动化学会过程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等;兼任中国科学:技术科学、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等期刊编委。

报告摘要:

针对城市污水处理过程出水水质难以实时检测的问题,以城市污水处理出水总磷为例,基于城市污水处理过程运行数据和知识,研究数据挖掘、知识推理等方法,获得了基于过程数据和知识的出水总磷智能检测关键技术,研制出城市污水处理出水总磷智能检测装置,实现了城市污水处理出水总磷的实时检测,解决了长期困扰城市污水处理行业的出水总磷实时测量难题。

 

报告七

报告题目:无人驾驶感知定位系统及其应用

人:陈龙,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

报告人简介:

中山大学无人驾驶团队负责人,自动化学会平行智能专委会副主任,自动化学会混合智能专委会委员,IEEE Senior Member,国际平行驾驶专委会IPDA副主任,主要从事无人驾驶、机器人、人工智能方向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多个项目,在Science Robotics, IEEE Trans等刊物发表SCI论文7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获得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Society 2018 Best Land Transportation Paper Award,获得IEEE Intelligent Vehicle Symposium 2018 Best Student Paper Award  Best Workshop Paper Award。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TITS)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Vehicles (TVT)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 (JAS)IEEE Technical Committee on Cyber-Physical Systems newsletter 副主编,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 IEEE Transaction on Intelligent Vehicle 客座主编,《智能科学与技术学报》编委。拥有10年无人驾驶研发经验,所研制的、相关技术产品服务于徐工集团、三一集团、中国重汽、陕汽集团、海马汽车、上海汽车、爱立信、唯品会等多个企业。

报告摘要:

报告介绍在非结构化场景下的自主定位与建图的工作。定位往往受限于智能车行动和非结构化环境的影响,如智能车移动速度过快、室内外光照不均、弱纹理、长走廊类地形带来的重复特征等问题都会导致定位失败。面向高精度、高鲁棒性、高效率的组合定位问题,报告介绍基于具有良好语义信息和闭环节点,实现的局部子图优化方法和全局优化方法。利用当前时空下的道路实时感知数据,构建与道路静态场景高精度地图的拓扑,姿态,色彩,语义等特征的紧耦合约束关系,提升基于路况实时动态与道路静态地图融合的高精度定位应用技术的定位精度。

 

报告八

报告题目:离子型稀土产业集聚区域网络协同制造集成技术应用示范

人:朱建勇,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东交通大学。

报告人简介:

2006年毕业于南昌大学控制与科学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中南大学控制与科学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目前作为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企业委托科研项目等研究课题。在JPCCEPInformation ScienceMineral Engineerings,自动化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申请专利3项。目前从事复杂工业过程控制与优化、机器学习、工业大数据分析等研究。

报告摘要:

稀土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针对稀土矿山粗放型开采、稀土冶炼手工经验控制、稀土新材料高端产品匮乏等情况,科技部下发了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指南(3.15离子型稀土产业集聚区域网络协同制造集成技术及应用示范)。项目围绕离子型稀土产业集聚区域特点,以实现“全链条企业间网络协同、企业内智能生产”为目标,重点解决离子型稀土产业集聚区域网络协同制造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本报告主要介绍项目的一些基本情况。

 

报告九

报告题目:基于硅芯片上光学微腔的光机械非线性及其在微纳传感的应用
人:张靖,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
报告人简介:

2001  7 月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 2001  9 月推荐到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攻读博士学位,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李春文教授和美国华盛顿大学谈自忠教授的共同指导下从事量子控制的研究,2006  7 月获得博士学位。 2006  7 月至 2008  5 月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做博士后。 2008  5 月博士后出站后,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工作至今。主要研究兴趣包括: (1) 硅基微纳光子学实验; (2) 量子控制理论。张靖作为第一作者于 2011 年获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世界大会青年作者奖,是我国高校系统学者第一次获此奖项,该会议是国际自动控制领域规模影响最大的会议,该奖项每三年评给一篇论文。 2012 年,入选清华大学基础学科青年人才支持计划(221计划)。 2016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支持。 2017 年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报告摘要:

报告内容分成三个部分:(1) 简单介绍我们在基于光学微腔的可调声子激光,微位移探测等方面的应用与实验进展;(2) 简单介绍我们在硅芯片上微型环芯腔系统中所理论分析以及实验观测到的分岔、混沌以及随机共振等非线性现象,并进一步介绍其在微纳传感的应用;(3) 简单介绍微型环芯腔在微纳传感方面的其他应用。